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理解 > 经验技巧

经验谈

在公务员考试中,篇章阅读是绕不过去的、难以割舍的一种题型。篇章阅读题的考查特点是文字篇幅大、考查题目多、选材范围广,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做对篇章阅读题并不容易。所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对应对篇章阅读题大有益处。

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阅读的误区。在考场上,很多考生常犯这样两个错误:

第一,来回阅读。有的考生在阅读的时候读完第二段的内容就忘记了第一段的内容,因而会反复倒回去看之前阅读过的内容,这样既影响速度又影响效率。

第二,发音阅读。有的考生习惯于逐字逐词地阅读,这并不是因为其眼睛只能看一个字或一个词,而是因为在阅读中伴有活动,眼睛必须"等"着读出这些字或默念出这个词后才能移向下一个字或词。这样,阅读速度必然很慢,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摆脱动作的干扰。

因此,要想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首先要做到不出声;其次要尽可能避免唇、舌、齿、喉等发音器官的活动,可有意识地闭口、合牙,使阅读只由眼来进行;最后要尽量做到阅读时有意识的记忆每段文字的大体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反复阅读情况的出现。

除此之外,考生应该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阅读可分为三个境界——“点”、“线”、“面”。

“点”式阅读是指每读一个字或者词,眼睛都会停一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逐字逐词式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偏重理解词义,阅读速度较慢,不利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线”式阅读是逐句进行的,每读完一句话眼睛才会停一下,这种阅读方式速度较快,注重理解整句话的内容,且利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

“面”式阅读即“一目十行”,感知的是文章整体的意义,注重一些关键词——如名词、动词或关系词的把握,虽然阅读速度最快,但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速读训练的考生很难把握。

一般而言,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能力,建议考生达到“线”式阅读的程度就可以了。

这就涉及到考生在 阅读的时候要养成搜寻要点的习惯。在公考领域,一般来说我们要关注文章的六大要点。这些重要的位置我们也称之为“题眼”,即后面的某一个问题甚至某一个选项就是针对这些重要的题眼来设置的,而在答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快速找到“题眼”,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六大要点分别是:

篇章的首尾段或首尾句。篇章的阅读是一种主旨性的阅读,往往命题人选择的篇章结构是相对固定的,无非是“总分总”式、“总分”式以及“分总”式。那么,通过对文章中的首尾段或首尾句的浏览,可以先对文章总体结构和内容有一定认识。

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关注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能够明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同时能够看到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对整个篇章的理解。有些题目直接考查的就是对文段行文结构的把握。

关联词语引出的关键信息。文章是由段落和句子构成的,我们在阅读文章过程中,要养成分析句子,寻找句子主要内容的习惯。一个句子中的重点部分往往表明了句子的主要意思;而关键的信息往往是通过关联词语引导的,例如表示转折、递进、因果、条件、并列等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要重点把握,培养对这些词汇的敏感度。另外还可以关注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

标点符号引出的关键信息。有些细节理解题的题眼是通过标点符号引出的。一般而来,冒号和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顿号和分号表示并列关系;问号常常表示设问和反问,这两种句式往往能够引出重点。另外双引号、书名号等等也往往成为特殊的命题点。

援引中的正向援引。考试时候如果有一个题目是细节理解题,且其中出现了某个选项不能快速和原文对应的时候,不妨关注一下文章中出现的援引,尤其是正向援引,最近几年的命题习惯提示我们,有些细节理解题的选项其实就是对原文中某个正向援引的同义替换。

特殊字符。除此之外,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关注一些特殊的字符,如人名、地名、数字、年份等等,也有可能成为“题眼”。

总之,阅读不应只为快而快,要达到快速阅读的同时,掌握文章要点及精华,阅读时必须眼到、手到、心到。这样应付起一般的阅读理解问题才能手到擒来。

误区谈

阅读题主观性很强,理解稍有偏差就会走人命题人所设置的误区,错选答案。通过对片段阅读题错误选项的分析,以及对考生常见的理解错误原因的总结,我们发现片段阅读题主要存在三大误区:主旨归纳误区、文意推断误区、细节理解误区。

一、主旨归纳误区

核心知识

归纳不够全面:对主旨的归纳仅着眼于对文段中一句或几句话进行概括,未能突出整个文段的中心。

归纳不够恰当:归纳主旨时扩大了文段的论述范围使表述过于笼统,或者缩小了文段的论述范围使表述过于狭隘,均不贴切。

归纳本身错误:归纳的主旨与文段表述相违悖。

【例1】苏州曾经是经济兴盛、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之地。明末清初以后,苏州士绅除少数人发生了身份和观念的转化外,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而作为社会主流的士绅观念和意识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浸润展延,严重影响一般民众。正因如此,晚清苏州民风靡弱闲散,生活节奏缓慢,缺乏早期现代化必需的紧迫感与开拓精神。清末及民国初期,苏州人很少愿意将资本投入到现代实业中,以致于苏州钱庄吸收的存款在当地难以消纳,不得不转向外埠寻求出路。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清末苏州资金消纳的途径与方式

B.苏州民众在士绅观念影响下的转变

C.民国初期苏州实业发展衰落的原因

D.士绅观念制约了近代苏州的现代化进程

【误区剖析】A项归纳不够全面。A项是对最后一句的概括,没有提到“士绅观念”。B项归纳本身错误。文段讲的是“社会主流的士绅观念和意识”严重影响了民众,也就是说苏州民众的观念并没有转变。C项归纳不够恰当。“苏州实业发展衰落的原因”的表述过于笼统。

【解答】D项既指出了“士绅观念”,又说明了它“制约了近代苏州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概括全面、准确、恰当。

【例2】在信仰崩溃的时代,那些佯癫装疯的狂人倒是一些太严肃地对待其信仰的人。鲁迅深知此中之理,说嵇康、阮籍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倒是太相信礼教,因为不满意当权者利用和亵渎礼教,才以反礼教的过激行为发泄内心愤想。其实,在任何信仰体制之下,多数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相信的样子罢了。于是,过分认真的人就起而论究是非,阐释信仰之真谛,结果被视为异端。

对这段文字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有信仰韵人并不多

B.真正的信仰者往往是那些被视为异端的人

C.把信仰太当回事会使人行为不正常

D.很多自称有信仰的人只是徒有其名

【误区剖析】A、D两项归纳不够全面。这两项都由倒数第二句概括而来,却忽略了最后一句中“被视为异端”这一关键信息。C项归纳错误。文段讲的是把信仰太当回事韵人被“视为异端”,实际上他们是“佯癫装疯”,不是真的行为不正常。

【解答】B项概括全面、准确、恰当。

二、文意推断误区

核心知识

推断偏离主旨:未能围.绕文段中心意思来进行推断,推断出来的文意只是某一句或几句话背后的隐含意义。

推断就事论事:停留在文段本身所反映的事实或观点上,没能发掘出文段的隐含意义。

推断引申过度:将文段主体或对象的范围扩大或缩小,或者表述程度过于绝对。

【例1】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热如火,还是冷如冰,都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讲述个人心灵体验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B.对作品的审美是通过读者的个人体验而实现的

C.不同的读者对同一艺术作品的价值有不同的理解

D.能否引起读者共鸣是判断艺术家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误区剖析】:A、D两项推断偏离主旨。文段中心是读者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强调自己的理解。而A、D两项都指向艺术创作。C项推断就事论事,只是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对文段没有作合理的引申。

【解答】B项是对文段主要意思的合理引申。

【例2】、人类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知识、科技、教育等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新的形势,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更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参与到改革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改革方向

B.新时期高等教育应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C.知识经济时代为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

D.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误区剖析】B,C两项引申过度,B项“高素质人才力不等于“高端人才”。文段讲的是必须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C项所说的“提供了广阔空间”。D项推断偏离主旨,没有谈到“改革修。

【解答】A项是对文段主要意思即最后一句话的合理推断。

三、细节理解误区

核心知识

无中生有:选项涉及的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偷换概念: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对词语张冠李戴来设计迷惑性选项。

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互换。

【例1】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

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误区剖析】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万有理论”做比较,谈不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口

【解答】A、C、D三项均是对文段的正确理解,B项理解错误。

【例2】信息科学和医学的结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远程医疗将得到普及,智能机器人用于诊断和治疗已初见端倪,生物信息学不仅将用于大量生物医学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储存,而且将直接用于医疗技术中。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远程医疗将得到普及

B.利用生物学对大量生物医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储存

C.智能机器人用于诊断和治疗已初见端倪

D.生物信息学将直接用于医疗技术中

【误区剖析】B项属于偷换概念。文段中第二句是说“生物信息学不仅将用于大量生物医学数据的处理”,而B项说的是“生物学”。

【解答】A,C、D三项在文段中均能找到根据,理解正确。B项理解错误。

【例3】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具有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天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可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将来,外科手术将不再使用手术刀,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

B.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C.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创口非常小,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D.今天进行外科手术,医生们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

【误区剖析】D项混淆时态。文段叙述的是纳米技术将为外科手术带来一场革命,这只是一种展望,还没有实际发生。

解答:A、B、C三项在文段中均能找到根据,理解正确。D项理解错误。                     



风云公务员考试网
联系人 :风云
咨询电话 :15698133472
地址:山东泰安
邮箱:fy128_com@163.com
Copyright©2018 风云公务员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鲁ICP备17045381号-1
友情链接
公务员招考信息
人民网
新华网
求是网
瞭望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安卓手机APP下载